丹麦的天空,怎么说呢,就是一夜之间,那份安宁突然就没了。
毫无征兆。周日,一道紧急禁飞令就这么下来了,传遍了整个国家。所有民用的无人机,不管你在干嘛,都得立刻停下来。立刻。原因?听着就让人后背发凉——就在前不久的深夜里,好几个军事基地的上空,都出现了些不明不白的东西,就那么静悄悄地盘旋着。无人机。
这种事儿,也不是头一回了。真的。哥本哈根机场的混乱还历历在目呢,就因为这玩意儿,堂堂一个国际航空枢纽,硬生生瘫了快四个钟头。你想想那场面,至少十五个航班被迫改道,多少人的行程被打乱。那次雷达上抓到的,说是两到三架大家伙。
军方的反应倒是快,发了个声明,说动用了“多种能力”去处理这事儿。但具体是什么能力,什么手段,他们嘴巴闭得紧紧的,说是为了安全。可越是这样遮遮掩掩,这事儿就越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诡异。
麻烦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。几乎就在哥本哈根机场一团糟的同一天,挪威那边,首都奥斯陆的阿克什胡斯要塞上空,军方也发现了无人机。挪威作战指挥中心的负责人出来证实了这消息,后来还抓了两个新加坡人,虽然他们跟无人机到底是什么关系,官方也没说清楚。
这一连串的事,就像一阵寒风,吹遍了整个波罗的海沿岸。
你很难不把这些事联系起来。前脚,俄罗斯的无人机刚飞进北约成员国波兰的领空,被北约给打了下来;后脚,俄罗斯的战机又溜达到爱沙尼亚上空,待了足足十二分钟。一件件看,好像是孤立的,但你把它们串在一起,那幅图景,就让人心里发毛了。
乌克兰外长西比加的话仿佛还在耳边响:“看看波兰和爱沙尼亚发生的事,这不就是当年俄罗斯对我们动手的开端吗?”先是试探你的边界,然后一点点升级挑衅。这套剧本,是不是有点眼熟?
丹麦官方给这系列事件下了个定义,叫“混合攻击”。
话没挑明,但首相梅特·弗雷泽里克森在公开讲话里,几乎就是指着鼻子说了:俄罗斯现在是“欧洲安全的主要威胁”。这暗示,够明显了吧。克里姆林宫的回应?一如既往,快得很,也坚决得很:跟我们没关系。
可这时间点,实在是太巧了,巧得让人没法不多想。下个礼拜,丹麦正好是欧盟轮值主席国,欧洲各国的头头脑脑都要来哥本哈根开会。而这次全国性的无人机禁飞令,生效时间,恰恰就是从下周一到周五。你看,完完整整地把整个峰会给包了进去。这意图,还用多说吗?
丹麦国防部长特罗尔斯·波尔森周日的声明说得更实在:“现在的安全形势很复杂,我们得给武装部队和警察创造最好的工作条件,让他们能保障峰会的安全。”是啊,周三是欧盟领导人会议,周四还有一个更大的,欧洲政治共同体峰会,47个国家都来,这本身就是俄乌冲突之后,欧洲抱团取暖的一个重要姿态。
盟友们已经动起来了。德国的一艘防空护卫舰已经开进了哥本哈根港,帮着盯着天。北约的反应也一样快,欧洲盟军最高总部的发言人奥唐纳上校说,要在“波罗的海哨兵”行动的框架下,把整个波罗的海地区,包括丹麦在内的防御体系都给加固了。
这位上校还透露,自从无人机这事儿出来以后,北约高层跟丹麦那边一直通着气。这背后,其实是一种巨大的焦虑。无人机这东西,太难缠了。成本低,谁都能玩,操作的人躲在后面,你连他是谁都不知道,典型的“灰色地带”武器。
我们那些传统的防空系统,都是为了对付战斗机、导弹设计的,又大又快的目标。可现在面对这种飞得低、飞得慢、个头又小的东西,常常就显得特别笨拙。尤其是在哥本哈根这种人口密集的城市上空,你看他们的选择——宁可关闭整个机场,也不敢轻易开火把它打下来。这本身就说明了处理这种威胁有多复杂,多两难。
更深层次的问题是,这种你没法立刻指认是谁干的入侵,算不算《北约条约》第五条里说的“武装攻击”?之前波兰被俄罗斯无人机入侵后,启动的是第四条,也就是成员国紧急磋商,而不是第五条的集体防御。这一个小小的动作,就足以看出北约在面对这种新型挑衅时,有多么小心翼翼。
曾经那么宁静的北欧天空,现在成了新时代安全博弈的演练场。当无人机的嗡鸣声幽灵般地掠过军事基地的上空,它带来的不只是一张临时的禁飞令,更是对整个欧洲防空体系的灵魂拷问。
在这个数字化的时代,这种看不见对手的“混合攻击”,正在悄无声息地改写传统安全的边界。怎么守护头顶这片蓝天,早就不再是哪个国家自己的难题了。它成了一道摆在所有欧洲国家面前,共同且紧迫的课题。
而这场博弈,恐怕才刚刚开始。
华丰配资,配资公司介绍,股票配资平台网址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